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

白鷺鷥


台灣鳥類觀察中,鷺科鳥類是最常見而被忽略的一種,白鷺鷥,實際上可分為小白鷺(Little Egret)、中白鷺(Intermediate Egret)、大白鷺( Great White Egret),是最樸普遍的留鳥,全長約六十一公分。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依體型的大小,小白鷺的嘴尖黑色,腳趾青黃色,頭後有數根細長美麗的飾羽,農耕後的水田、河口、或漁塭(彌陀即是,而白鷺鷥也早已成為彌陀的一份子)整年可見;大白鷺與中白鷺的嘴尖黃色,腳趾黑色,大白鷺的脖子又比中白鷺長而曲,二者均為冬候鳥,但這三種水鳥都是群棲性,所以在台灣的湖泊、水田、溪河都可發現它們的蹤跡。

收成後的漁塭池底仍有許多小魚和蝦子,吸引成群白鷺鷥聚集覓食,由於其繁殖力強,數量愈來愈多,平時經常到養殖魚塭掠食魚苗,讓漁民損失嚴重,這也是漁民心中的痛。

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

貓咪

心滿意足又輕鬆的貓咪,會讓尾巴懶懶地下垂。貓咪生氣或準備撲抓東西的時候,牠會緩慢地擺動尾巴。如果尾巴用力擺動而且擺動幅度很大,這就是一種警訊,這表示牠不是非常興奮,就是想要攻擊。從坐在窗邊看窗外小鳥的貓咪身上,最容易看到這種大力搖擺的尾巴,因為牠很氣小鳥只能看不能抓!
有時小貓會出現「想玩的尾巴」。尾巴變成倒U型,表示小貓很想玩。當小貓在房子裡衝來衝去,而且是踩著閃躲假想敵的跳躍姿勢移動時,你可能會看到這種模樣的尾巴。一隻生氣或者非常害怕的貓咪,可能會鬆開尾巴上的毛,讓整個尾毛都豎直。這時牠的尾巴會豎的很高,使自己的身體儘可能變得很大很顯眼,目的是嚇走讓牠害怕的貓咪或小狗。當貓咪的尾 巴變成又大又蓬鬆的時候,這種尾巴又叫做「瓶刷」尾。

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

紅樹林生態



紅樹林熱帶至亞熱帶地區河口地帶的其中一個主要的沿岸自然現象,可在一些鬆軟潮濕且滿佈泥濘的「濕地」上找到,是資源最富庶的生態系統之一。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地區被陸地包圍的海灣中的植物群落,主要是紅樹科植物,還有其他生長在潮澗帶的喬本和灌叢植物。紅樹林是一種常綠植物的生態群落,當中包括多個不同科植物,但均擁有類似生理結構和特徵,以適應沿岸高鹽份的生長環境。
 
為甚麼紅樹不是「紅色」呢?
紅樹林中文名由來是源自紅樹科植物,由於物它木材呈紅色,而樹皮提煉出的丹寧可以用作為紅色染料,所以又稱為「紅樹」。
 
紅樹林的分佈
 
紅樹屬於熱帶植物,在東南亞和馬來西亞等地十分普遍,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,在河口灣尤為易見,也有少數生長在亞熱帶地區。生長範圍主要受著「溫度」這個重要因素,大部分在地球的20°C等溫線 (isotherm) 之間錄得,當中亦有一些耐寒性較佳的樹種。其他生長地區包括潮汐及海浪較弱的海灣、砂質幼細的沖積層以及潮間帶廣闊的海岸。
以北部球為例,紅樹品種數量亦隨著溫度由南至北下降而減少:
海南島23種
廣西省10種
廣東省11種
香港8種
福建6種
浙江省1種(引入品種)
 
全球的紅樹林大致可以用子午線為分界線,劃分為東方紅樹林和西方紅樹林。東方紅樹林的主要範圍在非洲東岸、印尼、東南亞至澳洲和紐西蘭等地區。而西方紅樹林則分布於美洲兩岸及非洲西岸。若以種類來數量說,東方紅樹林的種類比西方紅樹林多約五倍。

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玫瑰花




玫瑰花又叫做洋玫瑰刺玫花徘徊花,它的枝條伸展而有銳刺;葉互生,小葉呈卵形,葉子的先端尖尖的,具有銳鋸齒緣。專家所培育出來的園藝品種有數萬種之多,所以玫瑰花的花色、花型、花瓣,變化多端而且豐富喔!
 
我有「多刺的玫瑰」這樣的形容詞哩!因為我有妖艷的花朵,所以我的刺只用來保護我自己,別以為我太高傲啊!如果你在學校看到我,也記得別欣賞我的美麗就好,可別亂摘,小心小手被我的刺,刺傷了喲!




玫瑰花的分布很廣,在北半球的栽培種類很多。是很適合庭院栽植、盆栽觀賞,或者是作為花束送人,它的花具觀賞價值而且還可以當藥來食用喔!傳統上我們都稱玫瑰為「花中之后」,而芳香療法中的玫瑰油還被稱為「精油之后」哩!另外,也可以從玫瑰花中提煉出玫瑰精油,玫瑰精油具有調理、抗菌和調順皮膚的能力。玫瑰花有淡淡的怡人清香,更是受歡迎的香水原料呢!

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瓢蟲


瓢蟲生活史是經幼蟲成蟲四個階段,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‧ 瓢蟲常常出現在蚜蟲群落中,每當吃完了一隻蚜蟲,瓢蟲就快速的輕移腳步,再尋覓其他蚜蟲,模樣可愛;而瓢蟲也常在花叢間穿梭活動,光澤豔鮮的外表,嬌小的身體和細步走態,頗為可愛,因此瓢蟲有「淑女蟲」之稱,也有人叫牠們為「花大姐」或「花豆娘」。瓢蟲是常見的小型甲蟲,屬於鞘翅目飄蟲科。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種類約有五千多種,牠們的體長因種類、食物來源、季節的變化或攝取食物量的不同,而有差異。一般瓢蟲體長約0.8公厘到1公厘大小而已。由於瓢蟲兒體腹面扁平,背面隆起呈半球形,好像以前人們把瓠瓜切成兩半,用來當舀水用的水瓢,所以被叫做瓢蟲。瓢蟲的頭常常縮在前胸下面,因此由背面看瓢蟲,只看到頭部的前端。頭部的觸角很短,分為數節,多者十一節,少者有七節,觸角末端為錘狀或棍棒狀。其革質的前翅上,具有光澤,多數種類還具有鮮豔的紅、黃、黑或藍色斑點、條紋分布。為認識上的方便,瓢蟲常以體上斑點或斑紋來命名。瓢蟲長得小巧可愛,非常活潑,常在草叢、花間穿梭,有許多可愛的習性,茲列如下︰瓢蟲往往喜歡往上爬,常常爬到枝葉頂端,然後展翅瞬間飛離;如果把瓢蟲放手中,手指朝上,牠會爬到指尖後,立刻飛走,非常有趣。有時候食物缺乏時,瓢蟲在莖幹上常會來回急行數趟不停,勤勞的尋找著食物,這在牠幼蟲時期也有相同的行為。瓢蟲身上鮮豔的體色具有警戒作用,可以嚇退天敵。而當其他昆蟲要捕食牠們時,牠們反應特別靈敏,緊縮著六腳,掉落地面,六腳朝天假死,久久不敢動彈,但如果掉落在草叢中,瓢蟲不一定會裝死,牠會在掉落的瞬間展翅飛離或向下竄入草叢逃跑。當牠們受到驚擾時,在腳脛節間的關節處常常會分泌橙色的液體,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味道,使鳥類或蛙類等想捕捉牠們的動物不敢接近,而瓢蟲乘機逃脫。★【瓢蟲的覓食方式 】瓢蟲的種類很多,因食性的不同,大致可分為肉食性、草食性。肉食性瓢蟲主要以蚜蟲、介殼蟲、葉蟬、飛蝨、粉蟲、木蝨等同翅目昆蟲或紅蜘蛛等為食,約占瓢蟲種類百分之八十二,這一類瓢蟲的體色頗為豔麗,深具光澤,在前胸和鞘翅上具有斑紋。其幼蟲體黑色或灰黑色,或有紅色或白色的條紋分布於體表兩側或中央,體上的肉刺不分枝,或分枝少且短;有些種類幼蟲體表披有蠟粉,好像粉介殼蟲。牠們的幼蟲和成蟲食性皆相同,行動迅速,口器同為咀嚼式,在臺灣常見的肉食性瓢蟲有捕食蚜蟲為主的大十三星瓢蟲、小十三星瓢蟲、七星瓢蟲、六條瓢蟲、赤星瓢蟲、錨紋瓢蟲、龜紋瓢蟲和一些小黑瓢蟲類等,還有捕食介殼蟲的澳洲瓢蟲、蒙氏瓢蟲、小紅瓢蟲等。這些瓢蟲常常生活在牠們食物附近,所以在有蚜蟲的植物上,常常可以見到正在大快朵頤的瓢蟲。大多數肉食性昆蟲的食性都很雜,瓢蟲也不例外。例如︰以捕食蚜蟲為主的六條瓢蟲和小十三星瓢蟲,也會捕食木蝨、粉蝨、飛蝨等昆蟲。瓢蟲還有自相殘殺的生物習性,例如︰先孵化出來的幼蟲常會將附近的卵吃掉;或當一隻幼蟲正在脫皮或蛹化時,牠也常被其他瓢蟲幼蟲或成蟲取食。瓢蟲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,因此完成一個世代必須經過卵、幼蟲、蛹和成蟲四個階段,各階段的長短因種類的不同、食物量的充足與否、不同地區、不同季節,而有各種差異。雌瓢蟲交尾後,常將卵產在幼蟲可以獲得食物的植物上,或有可以捕食的昆蟲群棲息附近,有的雌瓢蟲會把卵產在動物體上或咬破寄主身體,將卵產在寄主體內,幼蟲則在其體內成長。瓢蟲卵或為群產或為單產,因種類不同而異。卵大多為桔黃色或白色呈橢圓形,兩端較尖,在常溫下,大約經過兩天到三天,幼蟲即由卵中孵化而出。幼蟲呈紡錘型,常先以周圍未孵化的卵作為食物,然後再四處覓食。約經過二天至四天,幼蟲就會脫皮一次。通常經過三次脫皮,成為四齡幼蟲,經數日取食後即進入老熟階段。此時幼蟲不再取食,準備化蛹。瓢蟲通常在植株上化蛹,也會在枯葉下、枯木下或石塊下等隱蔽的地方化蛹。蛹期一般約四天到十四天,成蟲即會羽化而出。羽化後的成蟲約三天至七天後,生殖器官即完全成熟,可以開始交尾,產下卵,完成其下一代。瓢蟲一個世代時間的長短和氣溫、食物有很大的關係。在溫帶地區瓢蟲一年約僅一代或兩代,而在亞熱帶或熱帶卻有數代之多,乃是極為常見的例子

鯊魚的誕生


大部分鯊魚的懷孕期都長達 20 個月,然後依種類不同生出 1 到 1000 尾的小鯊魚。
對鯊魚來說,小鯊魚出生的方式有三種:
第一種是胎生,小鯊魚以臍帶和母體相連,孕育於母鯊兩條 輸卵管中的一條裡面。
第二種是卵生,母鯊會產卵並孵化小鯊。
第三種是卵胎生。母鯊將所產的卵留在體內, 待小鯊孵化後便從,產道生出小鯊。大部份的鯊魚都是這麼生出來的,出生前由卵內的卵黃供給養分。
   還有一種和卵胎生稍有不同的稱作體外同類相食 ( invitro-cannibalism )。沙虎鯊便是一例。沙虎鯊在懷孕期一次會生出數以百計的卵。第一尾在輸卵管孵化的小鯊會吃掉其它未孵化的卵。所以這種鯊魚一次只生出一尾大型的小鯊。但是在出生後,母鯊便不再照顧小鯊。牠一出生就要面臨其它掠食者的威脅,包括其它的鯊魚。
在一條鯊魚成年前,先要經過生殖器官發育的青少年時期,有些種類的公鯊在九歲左右性器官發育成熟,而母鯊則要到十二歲左右。
不幸的是,許多鯊魚都在發育成熟前就被捕殺。所以鯊魚群的生育速度根本趕不上被捕殺的速度,因而無法在繁殖數和捕殺數之間取得平衡。